一、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1980年成立计算机科学工程系,按照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及应用两个专业进行招生。1998年开始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招生。计算机系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课程群为单位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督导、评价与持续改进。计算机系将课程群划分为更小规模的课程组,评定相应的管理和实施工作量,由研究所、计算机系和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实施。计算机系主要负责培养体系整体规划与设计、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实习实践、本科毕业设计及其它日常教学活动总体管理与组织工作,部分课程组建设及教学活动实施工作。另外,计算机系下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全校本科生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2011年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入信息科学技术大类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在大一结束后进行专业确认。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拔尖计划2.0)1个,获批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6年第一次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3年有效期的专业认证。2019年第二次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结论为认证通过,有效期6年(有条件),认证有效期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5年12月。
二、师资队伍
计算机系主要负责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全校计算机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活动组织和部分课程的教学实施。目前计算机系有教师16名,其中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1人,教授1人,副教授8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6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三、教学科研方向
教学方面:面向全校师生承担《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导论》、《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程序设计基础》、《汇编语言》、《离散数学》、《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通识导论》。
科研方面:服务于国家安全治理、行业大数据挖掘与个人智能服务,情报信息大数据处理,证券市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流数据大规模在线分析示范应用、大规模环境仿真云计算支撑平台、大规模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平台构建等,相关技术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其他省部级科技奖,相关语言智能处理平台全球用户100万,并已经通过国产所有平台兼容认证。
1.中文自然语言处理: NLPIR中文语义智能处理平台,融合了汉语分词、命名实体识别、新词发现、关键词提取、文本分类聚类、敏感过滤扫描、文档解析等功能。
2.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目前覆盖了中文、英文、法语、维语、粤语方言、印尼语、阿拉伯语、印度乌尔都语、多哥语、藏语(待整合)等“一带一路”沿线语言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
3.大语言对话模型:自研的ChatBIT大语言模型,克服ChatGPT不可信、不可控与投入产出比过低的本质缺陷,具备可信、敏捷、可控的特点,荣获智研杯大模型奖励。
4.情感分析与社会媒体计算:面向社交媒体数据的多语/多模态情感分析、情绪原因抽取、隐喻/讽刺识别、立场检测,荣获多项全国NLP技术评测一等奖。
5.网络与分布式计算、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分析:拥有五台GPU超算服务器为试验床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并建立了Spark/Flink/ TensorFlowOnSpark/TensorFlowOnFlink等为基础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
6. 大数据搜索与挖掘、图像处理、高性能计算:研究基于序列超声影像的非进展性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智能筛选、面向单分子超分辨显微图像的三维重构技术研究,语义主题与社交关系融合的特定群体发现关键技术研究,语言智能分析算子集建设,及基于大模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中医用药推荐系统研发。
7.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基于空间数据的军事辅助决策方法和模型,采用机器学习、遗传算法、博弈决策等技术,支持智能任务规划、方案评估、分类预测、自主协同等决策任务。该技术已在多个决策项目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8.人机交互、虚拟环境和虚拟制造:大型企业信息化咨询和改造,离散制造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多通道人机交互、虚拟环境3D直接操作、虚拟环境的感知机制和核心算法、虚拟对象模型和行为构造、虚拟制造和虚拟装配技术、辅助设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