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所概况
先进网络与数据安全研究所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1人。所有教师均为硕士生导师、其中5人同时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包括:(1)物联网、智能感知、移动计算;(2)云计算、边缘计算;(3)网络功能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量子网络、网络流量工程、网络服务优化;(4)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5)计算机体系结构;(6)群智感知、联邦学习;(7)智能博弈、多智能体强化学习及逆强化学习、数据驱动的博弈行为预测。
研究所教师合影
二、研究方向介绍
研究所的具体研究方向介绍如下。
(1)人机交互系统研究与应用(李凡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基于音频和运动传感器实现声音和动作等方面的人机交互。具体内容包括:基于音频感知的非接触式手掌移动轨迹追踪;基于音频的舌头下颚动作识别;基于智能耳机中运动传感器的语音识别;基于腕戴式运动传感器的盲文识别等。
人机交互系统研究与应用
(2)卫生与健康识别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李凡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利用各类感知设备监测人体生理健康。具体内容包括:利用智能音箱和腕带式PPG传感器进行健身动作检测;利用运动传感器重构心电信号;使用智能耳机监测肠鸣音并评估健康状态;基于腕带式PPG传感器、智能耳机以及毫米波设备进行人体血压监测等。
卫生与健康识别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
(3)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研究与应用(李凡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利用多模态人体生物特征认证用户身份。具体内容包括:基于心音的用户身份认证;手势几何信息与音频特征结合的用户身份认证;基于牙齿咬合声的用户身份认证;手指滑动行为与主动振动信号结合的认证系统设计等。
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研究与应用
(4)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研究与应用(李凡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利用音频设备辅助安全驾驶行为。具体内容包括基于智能手机的疲劳驾驶检测、吸烟驾驶检测和混合式车速检测等。
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研究与应用
(5)面向跨域无服务器数据分析的函数编排(杨松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在无服务器计算环境下,通过图神经网络、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等技术,提出了面向跨域数据分析的细粒度函数编排技术,解决了广域环境下无服务器函数调度和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难题。具体内容包括:基于分层图神经网络的作业状态表示;指针网络驱动的批量函数调度;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分布式函数编排;融合弹性并行度的函数拥塞控制。
面向跨域无服务器数据分析的函数编排
(6)面向云边协同的实时视频流传输与优化(杨松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通过将传统组合优化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结合、在线推理和离线学习相结合,研究云边协同下的实时视频流传输与优化。具体内容包括: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视频流自适应比特率决策;基于多智能体元学习的360度全景视频传输优化;基于模仿学习的短视频流预加载控制;基于跨层协作的体积视频帧拥塞传控机制;以及多路径驱动下的低延迟视频流路径选择和调度等。
面向云边协同的实时视频流传输与优化
(7)面向加密网络流量的分类及分布外样本检测(Kashif Sharif老师课题组)
DynAAM-PG是一种用于加密网络流量分类的新型框架,专注于解决类别不平衡和分布外样本(OOD)检测问题。该框架采用基于 GraphTransformer 的编码器以提升特征表示能力、动态角度正则化提升少数类别的可分性,并使用带惩罚的Gram矩阵实现零样本OOD检测。基准评估显示其在分类精度和OOD检测方面优于现有方法,具备在实际环境中应用的潜力。
面向加密网络流量的分类及分布外样本检测
(8)数据驱动的个体博弈行为预测(余皓然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利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博弈论、最优化等工具预测个体在市场交易、资源分配、对抗类游戏等博弈场景中的行为决策。具体内容包括:融合深度学习与博弈论的行为预测;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人多阶段动态博弈均衡求解;基于时序预测模型的博弈行为个性化预测;跨博弈场景的群体博弈行为预测;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群体博弈行为预测等。
数据驱动的个体博弈行为预测
(9)博弈场景中个体私有信息推断(余皓然老师课题组)
研究内容:利用深度学习、逆强化学习、贝叶斯学习、博弈论、逆优化等工具根据个体的博弈行为反向推断其私有信息(如对交易物品的估价、对不同博弈结果的偏好排序、桌游中的隐藏角色等)。具体内容包括:融合深度学习与理性约束的私有信息推断;融合统计知识的私有信息推断;基于逆优化的静态博弈私有信息推断;基于逆强化学习的动态博弈私有信息推断等。
博弈场景中个体私有信息推断
(10)多模态融合无线感知技术(段春晖老师课题组)
无源射频标签的计算和感知能力很弱,当前相关无线感知的工作存在部署成本或硬件开销较大、精度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将射频识别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技术融合的新思路,旨在利用较小的硬件开销(一根天线和一个摄像头),实现对多个运动目标的轻量级、高精度识别和追踪,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一感知技术的计算和感知能力的瓶颈问题,为无源感知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多模态融合无线感知技术
(11)通用RFID安全认证技术(段春晖老师课题组)
在RFID安全认证领域中,对于阅读器的访问授权控制是关键的一环。本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通过旋转天线改进视距信号相位进而实现稳健的新号提纯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通用的基于阻抗失配的RFID阅读器身份验证方法,突破了过去阅读器安全认证技术需要昂贵额外设备的局限性,同时维持了高准确性和高鲁棒性,促进了RFID安全认证技术的发展。
通用RFID安全认证技术
(12)移动群智感知(黎有琦老师课题组)
随着移动终端的感知和计算能力的增强,基于“众包”思想的感知模式应用而生,即移动群智感知,它所赋能的应用包括交通拥堵检测、城市噪音监控、室内地图构建。
移动群智感知
(13)联邦学习(黎有琦老师课题组)
随着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大获成功,保护数据隐私变得越来越重要,联邦学习应运而生,它是基于基于隐私保护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框架,所赋能的应用包括下一输入词预测、移动智慧医疗、工业物联网。
联邦学习
三、科研与教学成果
研究所教师目前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外籍学者项目1项。
近5年(2020至2024年),研究所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CCFA类国际学术会议或期刊论文56篇,其中ACM MOBICOM1篇、IEEEINFOCOM 16篇、ACM UBICOMP 4篇、AAAI 2篇、IJCAI 1篇、IEEETMC 19篇、IEEETDSC7篇、IEEETSC5篇、IEEEJSAC 1篇。在以上论文之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JCR1区期刊论文25篇。
研究所李凡老师曾荣获多个国际学术期刊或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包括:
(1)IEEEVTS(车载技术学会)2024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
(2)IEEEMASS(国际移动自组织网络和传感器系统会议)2013最佳论文奖;
(3)IEEEIPCCC(国际性能计算和通信会议)2013最佳论文奖;
(4)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2015年度最佳论文奖;
(5)ACM MOBIHOC(国际移动自组织网络和计算会议)2014最佳论文奖。
国际学术期刊或会议最佳论文奖
研究所教师获得的其它主要荣誉包括:(李凡、杨松老师)入选Stanford/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ACM中国图灵大会杰出服务奖、IEEE杰出服务奖、IEEEINFOCOM杰出程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卓越领航人”、北京理工大学优秀“三全育人”导师等。
研究所教师出版了多部专著及教材,包括:
(1)Song Yang, Nan He, Fan Li and Xiaoming Fu, “Resource Allocation in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Problems, Models and Algorithms”, Springer, ISBN: 978-981-19-4814-5, September 2022;
(2)Youqi Li, Fan Li, Song Yang and Chuan Zhang,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Mobile Crowdsensing: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Springer, ISBN: 978-981-99-6920-3, January 2024;
(3)杨松,李凡,祝烈煌,网络优化算法设计与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978-7-5763-2719-9,2023年8月。
学术专著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
研究所教师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相关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天普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城市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等。
研究所积极鼓励并支持优秀在读学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问交流。迄今学生出境交流情况如下:
(1)曹烨彤同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1年;
(2)陈慧杰同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访问1年;
(3)刘晓晨同学获新加坡管理大学资助赴该校交流访问1年;
(4)崔绿叶同学获北京理工大学逐梦寰宇创新人才奖学金资助赴帝国理工学院访问1年。
学生赴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高校访问
五、学生培养
研究所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研究所学生曾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及荣誉,包括:中国通信学会优博奖1人次、ACM SIGMOBILE China优博奖1人次、北京市优秀硕士毕业生1人次、国家奖学金3人次、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创意赛一等奖、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挑战赛一等奖、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人次、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育苗基金1人次、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1人次、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外国留学生4人次。
学生获得奖项及荣誉
研究所的博士毕业生中目前已有多人在高校任教,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留学生)等。此外,有多位毕业生在清华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所的硕士毕业生部分经推荐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此外,研究所毕业生去往的主要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国家外交部、国家公安部、国家药监局、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中心、联通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电科、航天五院、爱立信、中国农业银行、华为、字节跳动、快手、IBM等。
六、师生合影
七、教师联系方式
姓名 |
研究方向 |
导师类型 |
邮箱及个人主页 |
李凡(所长) |
物联网、智能感知、移动计算 |
博导、硕导 |
fli@bit.edu.cn |
杨松(副所长) |
边缘计算、网络系统 |
博导、硕导 |
S.Yang@bit.edu.cn songyang-cs.github.io |
陆慧梅 |
计算机体系结构 |
博导、硕导 |
luhuimei@bit.edu.cn |
Kashif Sharif |
物联网、网络智能 |
硕导 |
kashif.sharif@ieee.org kashifsharif.github.io |
余皓然 |
多智能体博弈 |
博导、硕导 |
yhrhawk@gmail.com yu-haoran.github.io |
段春晖 |
物联网、智能感知 |
博导、硕导 |
duanch@bit.edu.cn duanch.github.io |
黎有琦 |
群智感知、联邦学习 |
硕导 |
liyouqi@bit.edu.cn lyouqi.github.io |